当前位置:绘声绘色>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5章 两死之道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两死之道(2 / 3)

r>
“朕算是看明白了,这长安实在是太过安逸了。”

“若在无险可守的洛阳……”

长孙无忌小声道:

“大家,归根结底还是这杨国忠心术不正。”

“若是这宰相如那张九龄、颜真卿一般,勿说是否会如此争权夺利,这叛乱都不会生起。”

不过其中意思大家也都明白:

这朝廷若是真在洛阳,禁军该烂照旧烂,叛军打过来的话,玄宗也不过就是多跑几步路罢了。

而且朝廷这般乌烟瘴气是因为宰相,至于宰相为何会出问题嘛……

李世民心态好的出奇,大胆开麦道:

“何谓安史之乱?不如称隆基遗祸。”

随即更是一叹:

“如今方知后辈恨其不能早死二十年绝非虚言。”

而脑海中自然也想起来了后世那不夜城的雕塑。

太玄盛世之称、开元盛世的三层垒台。

各种方面都能看出来,这玄宗执政之初绝不是如此昏聩的模样。

这玄宗似乎如自己一般,以三郎之位夺权,随后励精图治将这百年盛世推向了顶峰。

然后又亲手推了下去。

随后一个离经叛道的念头不可抑止的在李世民脑海里冒了出来:

这玄宗总不会是被谁穿越了吧?

……

“这玄宗总不会是被那安禄山的生父给穿越了吧?”

张飞小声逼逼这个猜测。

如此说法只能让众人无奈笑笑,笑完之后便是叹息。

“如此大好局面,竟因几人私心作祟,致使黎民徒遭兵祸……”

刘备简直比李世民还要不能接受这个局面。

进军中亚,横跨数万里,若无乱祸,这唐完全有能力去进军中亚,与那所谓的黑衣大食一争高低。

但最终君臣将互相离心算计,小乱变大祸,断国运灭盛世。

随即刘备望向孔明,孔明回他一个疑惑的表情。

然后复看了看自己三弟以及赵刘张法等文武,心中浮起一个疑惑:

待人以诚,知人善任,有那么难吗?

孔明则已经在与赵云规划了:

“如此看来,雍凉陇右之地早取为宜。”

赵云难得打趣道:

“军师怎地这时反倒如此心急了?”

孔明语带艳羡:

“铁骑若成,十倍之兵亦可当之。”

真真正正的铁骑!而非是那些仅以马代步的步骑兵,或是仅能骚扰奔袭的游骑。

而这也是他们如今的困境之一:

成都产钱不产马。

【出身博陵崔的崔乾佑,也许是战绩战绩最有争议的大唐名将。】

侯君集已经无所谓了,只是又记住了一个名字。

李世民满是好奇,这世家子竟终于为唐效力为国尽忠?

但……

【洛阳之战,崔乾佑大败名将封常清。

随后挟胜之威风,逼得名将高仙芝不战而逃。

灵宝之战,大败名将哥舒翰,可谓是一时风头无两。

只是其中水分多少,就不好说了。

哥舒翰被逼出关的灵宝之战,是一场惨败。

咱们前面说过,此时潼关是有从陇右河西调来的八万边军的,单从士卒素质来说,两边拉不开差距。

因此,灵宝之败哥舒翰确实没办法甩锅。

而且在出关前,哥舒翰在与玄宗的奏对里就已经预判了崔乾佑会打埋伏。

既然都已经预判到了,稳扎稳打徐徐推进不就行了?

但可惜,与杨国忠斗争已经公开化的哥舒翰没有这个资本。

出关之后,哥舒翰若是要和玄宗说话,要先送信到潼关,潼关再转送长安玄宗。

但杨国忠就在玄宗身侧,随时都能说上话。

对哥舒翰来说,在潼关外拖得越久,他跟高、封二将一样脑袋被挂上潼关角楼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哥舒翰出关后力求速战速决,然后一脚踩到了崔乾佑的埋伏里。

灵宝战败后哥舒翰逃回潼关外,在这里聚拢残兵打算守潼关,结果部将火拔归仁赶来二话不说把哥舒翰绑了献给安禄山。

随着哥舒翰战败,潼关也迅速失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