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绘声绘色>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18章 某不具名的完颜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8章 某不具名的完颜氏(2 / 3)

尤其这个船身内里究竟是如何样貌?此时阎立德心态略有抓狂,恨不得钻进光幕揪着那后辈的衣领子咆哮

都有两个图了,你再添加个内里结构图又能如何?

但临摹的过程中阎立德也很快冷静下来,如果算算时间,这乃是千年后的船只,能窥见一眼已是天幸,如何还能苛求更多?

而且即使只看外观,也至少还有仿制可能,不像那“东风快递”,从起飞到梭巡到爆炸,其中门道无法窥见一毫。

再说这盖伦船也未必需要彻底仿制,只要能够弄清楚这船只形态为何要如此设计,对大唐造船就已大有裨益。

李世民看着忙碌的阎氏兄弟很是欣慰,我唐有俊才啊,匠造能通神,丹青能载道,皆非小道也。

阎氏兄弟行动匆忙,因此原本画台位置有一些画纸被带的散落于地。

李世民俯身拾起正要将其工整放好,就看到了画纸上的内容,一个皇帝正捧腹在榻上大笑。

面相栩栩如生,人物情绪力透纸背,如果忽略掉画纸上的脸跟自己有九分神似的话,李世民多半还十分欣赏。

不过……

看了眼那恨不得多长一只手的阎氏兄弟,李世民不动声色将这张画纸收入袖中,重新转回榻上。

而在前方,房玄龄还在与杜如晦低声讨论

“若按后世说法……这色目人之乱,岂非我唐留给这宋的暗雷?”

杜如晦捋着胡子低声道;

“对外族管理之事,我唐并无前朝惯例以沿革,其间必有疏漏。”

“如此看来,若遇前朝未有之问题,需慎之又慎。”

房玄龄也补了一句“政令亦需留补正之余地。”

不过,房玄龄补充完之后也因这宋之评价颇为动心

“这宋赔款动乱颇多,然亦能续数百年国祚,竟是因这海贸暴利?”

他本想说“获利颇丰”,但想想这贸易足够养一国,这财富唯有暴利可以形容了。

而随后这宋元明三朝的海禁反反复复并逐渐严厉,对房杜二人并不算太意外。

从知道五十日熟的占城稻起,两人回忆了一番魏晋南北朝之乱,就敏感的意识到了南北的财赋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毕竟北方不仅要面对外面的诸胡,还要面对华夏王朝内部的兵乱,每次中原都几乎要被打烂。

南方有两月一熟之稻以丰粮仓,有海商之路以充财资,外无敌而内无乱。

多寡不均,贫富不同,民风相异,嫌隙如何不生?

两人对视一眼,一起叹口气。

如今眼界愈广,忧愁反而愈多了。

对于这明朝中央与海商们的矛盾,李世民则是咧了咧嘴

“这明朝,若是海上能有一支无敌之师,这海商安敢多言?”

其中内里情况或许很是复杂,但李世民站在一旁来看,觉得这问题本质上就和打击豪强一个道理。

若是你兵强马壮,则治下皆是乖乖缴税的良民。

若是你兵少马弱,则治下便是不服管教的豪强。

魏征看着后世那名清的战绩,略显困惑

“这海船之锋,竟锐利至此?两万击八十万?”

在场的将军们反而都不意外,李世勣解释道

“这八十万之军只是听起来唬人,即便真有八十万之军,也必不能合于一处。”

“反倒是这英舰,可今击广州,明日入河东,后日再临泉州。”

“倏忽不定,借风帆之利以逸击劳,遇强则遁,遇弱则击,攻清必守,再袭其不备,如何不胜?”

魏征默然。

……

成都府衙,张飞有点难以想象

“这海商之路,真能如此富庶?”

孔明笑道

“翼德怎么忘了那安息帝国如何兴盛?”

于是张飞便想起来了

“把控丝绸之路……”

孔明点点头

“丝绸之路便能养活一个辽阔帝国,那海商之路养活一国又有何难?”

而且在心里,孔明还能罗列出来海贸的好几个优点。

比如船只载重完胜马匹骆驼。

比如经行海上不用像西域丝绸之路被层层盘剥。

比如若是顺风,其速远超陆行。

唯一问题也就是海贸兴盛之后难免有海盗之患,但若算纯利,依然远超陆路。

一时间孔明都有点叹息了要是交州尽是坦途该多好?

那样的话等克复汉中之后便去拿交州,然后造海船兴海贸,小小曹贼那还不是只手可平?

而不像现在,海港难求。

心中满是感叹,但手上一刻不停。

一边用炭笔和尺子尽力将那光幕上的盖伦船之图绘制下来,一边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