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绘声绘色>历史军事>明朝的覆灭> 第十五章 袁崇焕登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五章 袁崇焕登场(1 / 2)

孙承宗初到山海关,先找着王在晋,就是那个准备给山海关外围再修一道防线的人。这座新的城池已经修建好了,就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

见面之后,孙承宗很客气的问道:“城池修建好以后,你是不是要把旧城的4万军队都拉过来驻守?”

王在晋回答道:“你想多了。我打算再调集4万人来守城。”

孙承宗心里咯噔一下,眼前的巡抚大人王在晋是个白痴啊!

孙承宗也不甘心,于是又问道:“那照你这么一说。这小小的八里铺里就有了8万守军了是吗?”

王在晋心里也纳闷儿,这么简单的算数问题,老人家怎么又问一遍?但是他又一想,毕竟年纪大了,可能脑子转不过来。所以只能跟着回应:“您说的对。”

孙老师又问到:“仅仅八里的地方就驻守了8万守军。而且这么多人横亘在新城和旧城之间。就成前面的那些个陷阱。难道让我们自己人去踩了吗?”

王在晋哑口无言,但是孙承宗老师的语言攻击炮火还在继续着。

“八里铺离山海关这么近。如果八里铺守住了,山海关不就守住了吗?那么还要山海关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如果八里铺守不住的话,8万守军都退到山海关下。你是让他们进来呢还是不让他们进来呢?进退两难多么尴尬呀!”

孙承宗老师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很厉害的。而不知所措的王在晋,愣了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肯定不能放他们进来呀,但是呢我还有另一条道,他们可以从关外进来。那个时候我在山上建好军寨,方便迎接他们。”

孙承宗好歹也是当过老师的人,见过无数的孩子,却没见过这么傻的孩子。

仗还没打呢,提前就想好了退路,哪个首领能想出这么蠢的招数?还准备建营帐,来迎接这些败退的部队,给他们一个容身之所。这样的巡抚,赶紧滚蛋吧!

孙老师将想法付诸于行动,他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把王在晋赶到南京去了。

在赶走王在晋以后,孙承宗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当初王巡抚修建八里铺的时候,别的人都不管这件事情,只有一个人出头,敢于批驳王在晋,这样的人才我得见一见。

于是孙承宗吩咐手下人,把这个写信的人叫来。这个人对于后世争议非常大,但是他的才华和勇气足够让他万古流芳。

他叫袁崇焕。

从第二章就捎带提过的袁崇焕给魏忠贤修生祠,那么这位袁崇焕究竟何许人也?且看下文。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出生在万历十二年的四月二十八日。他的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都是广东东莞人。后来一家人到了广西梧州做生意,在藤县平南一带卖些个木材、药材,生意做的还行。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钟鸣鼎食之家,但是也是衣食无忧,小康富裕之辈。

所以袁崇焕人生的起点还算可以,家里面比较重视教育,让他从小习文学武。所以打那时候起,就培养了袁崇焕忠君爱国的思想。

再说袁崇焕其人,为人慷慨负胆略。喜欢读书,而且读的还不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而是兵书战策,对军事很感兴趣。夙攻兵书,精武义,善骑射。

袁崇焕还喜欢和人探讨,尤其是从前线退伍回来的老兵。聊的很来,以“边才”自诩。说自己将来绝对会是个军事人才。

有个小故事,说袁崇焕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个土地庙。袁崇焕看见了就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要想守辽东,就得做官,要想做官,就得考科举。

袁崇焕科举之路还算顺畅,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秀才,然后需要考举人。考举人得参加乡试,属于省一级别的科举考试。在每个省的省城举办。

这个难度可就高了,三年一次,第三年的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袁崇焕在万历三十四年,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场乡试。

此时广西的首府是桂林,没想到他这第一次考试就考中了举人,当时他才二十三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当时举人的录取率很低,差不多是三十取一,三十个秀才去考,出来一个举人,差不多就这概率。

考上了举人,下一步就可以考进士,属于国家一级的考试了,到京城考会试殿试。之前说了,乡试叫秋闱,然后转过年来的第二年的春天考会试。所以会试又叫“春围”。

这个春围可厉害,毕竟是从整个国家层面选取人才。一直到了万历47年,袁崇焕才考上进士,中间隔了十四年的光阴。

这十四年不光是啃书本复习,袁炳焕过得非常充实。在古代,一说要进京赶考如何如何,都头一两年就出发了,走这么早不是说路途遥远,而是能够出去玩。历史上记载叫“十四年公车生涯,强半在外”。

“公车”就是指进京赶考,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外地的学子要到京城来考试,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但是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